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正文
工作动态
【深度报道】建成支点,汽院何为!
2025-03-17 10:33 张文学 

【编者语】

2025年,万象正焕彩!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紧跟学校党委行政部署,全面开启"深度叙事"新篇章,用主题宣传引导主动行动,用成就宣传激发动力干劲,用典型宣传树立优秀榜样,构筑起凝聚价值共识的 “灯塔”,照亮师生前行之路,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能量,助力学校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

为此,特开设“深度报道”专栏,通过系统性分析与多维度呈现,突破“快餐式”新闻的传播局限,以专业的视角和创新的手法,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层价值,以期在历史纵深中探寻办学初心,在现实坐标中解码发展智慧,在时代脉搏中捕捉创新基因,在广阔视野中擘画未来图景,努力为奋进汽院写下生动的时代注脚。

校党委书记张文学带头撰写《建成支点,汽院何为?》深度文章,激励全校师生在新媒体时代的多元传播环境下,深耕内容创作,写好“深”字文章,用更有思想深度、更有情感温度、更有品质格调的作品,为讲好汽院故事、传播汽院声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为落实教育强国战略,在立足湖北发展全局中谋划推动教育发展,湖北召开全省教育大会,为湖北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全面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强劲号角。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支点战略、汽院何为,教育强省、汽院何为”的时代之问,锚定汽车特色应用研究型高校的发展定位,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走产学研创融合、政校企协同育人之路,培养会研发、会设计、会制造、会诊断、会运营的“五会”卓越汽车工程师,奋力打造“中国汽车产业人才培养高地”和“汽车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努力为汽车强国、湖北支点建设和教育强省建设贡献汽院力量。

一、聚力学科专业优化,打造汽车特色人才培养高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今年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发布,提出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推动学科融合发展,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2月26日,全省教育大会强调,要“建强学科、平台、队伍”,为学校聚力推进学科专业优化布局、打造汽车特色人才培养高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引。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优化服务人才培养,紧密对接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围绕汽车“设计、制造、服务”全产业链,聚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深入实施“汽车+”学科汇聚工程,全面优化学科学院布局,新组建12个学院,更名4个学院,保留5个学院,二级学院总数增至21个,凝练11个旗舰学科方向、37个重点学科方向、6大特色学科专业集群,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拥有4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8个省级重点特色学科、20个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工程学学科入选ESI全球前1%,首批入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教育部“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和工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国家队”。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将深度融入“71020”高校学科创新体系,全面服务创新人才培养。一是对接产业需求,构建“汽车+”学科专业生态体系。以“大车辆”学科链为轴线,面向汽车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绿色循环电池、低空经济等产业,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储能技术、智能驾驶、智慧交通等研究领域,布局建设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起高原”“立高峰”,着力培育打造省级一流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推动形成学科特色品牌。建立学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围绕汽车全产业链布局新工科专业,开展新能源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工科专业建设。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汽车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理念,全面实施本科教育“620”方案,构建适应未来社会和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培养范式。搭建“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打破校企培养边界、教学科研边界,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将汽车行业前沿技术融入教学,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汽车产业未来领军人才。全面推进汽车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举办汽车科技创新竞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加强创业指导服务,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

二、聚集科技创新动能,助力湖北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要“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全省教育大会也指出,要“发挥高校在创新共同体中的关键作用”,“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培育‘十百千万’行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将始终坚持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助力湖北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学校坚持在湖北发展前景中,找准自身定位,瞄准汽车科技前沿、服务湖北战略需求,先后出台《服务“汉孝襄随十”汽车产业集群实施方案》《服务湖北省汽车产业转型发展方案》《加快高质量发展服务湖北建成支点行动方案》《科技创新20条》等。近三年,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博士300余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荣誉称号人才取得突破,引才总量持续增长、引才质量逐年提升、人才活力加速迸发。建有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储能与动力电池、电池关键材料绿色智能制造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69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39家省市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与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创合作关系。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科研项目3000余项,授权专利958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8项,获国家级、省级及行业学会科技奖励237项,65项科技成果经同行专家论证评审,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累计有400余名科技专家参与地方政府决策咨询、规划编制,企业战略布局、技术攻关,学校被列入省科技厅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备案单位,技术合同成交额位列汉外高校第一,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券兑付金额居汉外高校第一。

面向新时期,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库、项目库、成果库建设,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一是抓实人才引育,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实施学科领军帅才、科教创新英才、青年拔尖俊才“112”行动计划,推动形成优良的人才方阵、聚才磁场、留才生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打造国际化科研团队,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共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与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围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布局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中心。三是聚焦汽车产业前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对接汽车头部企业和造车新势力,紧跟企业研发前沿,强化“尖刀”技术协同攻关,积极助力汽车企业解决产业创新难题,深度服务“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围绕新能源电池、智能网联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深度参与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成果转化体系,加速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焦立德树人根本,培养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全省教育大会指出,要“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对待教育”,要加快建设思政引领强的教育强省,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将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着力培养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近年来,学校始终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台“五个思政”“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新时代卓越汽车工程师培养”“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纲领性文件,大力弘扬中国汽车技术泰斗、中国汽车工程教育基人、学校首任院长孟少农科学家教育家精神,建设《汽车强国》《汽车文化》特色思政课,增强学生建设汽车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汽车科创科普基地入驻“百校百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获批高校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专项,国内首部聚焦汽车工业教育音乐剧《先生的汽车梦》在校上演,在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获奖统计排行榜中,学校凭借77项获奖排名首位。一大批青年学子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长江学子”“优秀团员”“优秀志愿者”等国家、省、市级思政类荣誉。毕业生留鄂率达46.8%。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进一步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核心课题,以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为牵引,加快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一是培根铸魂筑牢信仰之基。持续强化党建引领,着力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引导学生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容体系。强化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宣讲,引导学生在深学细思中感受真理伟力、筑牢信仰根基。围绕教育强省、建成支点战略目标,将知鄂爱鄂教育融入职业发展规划和学生第二课堂。二是启智润心做好“大思政”工作。全面深入把握“大思政”科学内涵,创新工作理念,聚焦“育人大格局”“育人主渠道”“育人大师资”“社会大课堂”“育人大环境”,围绕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做精通专业的“经师”和涵养德行的“人师”,为加强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三是“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践行“四个回归”,坚持“以本为本”,依托数字赋能,深入推进学生评价改革,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持续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深化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组织等育人体系建设,将“五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人民网     光明网     新华网     央视网     教育部     湖北省教育厅     中国文明网     湖北文明网     十堰文明网